EN

2023在浩浩盛典中,翩翩起舞 ——側記《默島進行曲:來去埔里踏跤步》

介紹

在浩浩盛典中,翩翩起舞

——側記《默島進行曲:來去埔里踏跤步》

 

李明璁(《默島進行曲》紀錄片製作人)

 

 

「我今年已經八十幾歲啊,阮埔里做醮大拜拜嘛參加過tsē-tsē擺(很多次),毋過像這擺這種場面佮表演,真正是第一擺看到,不止是趣味,嘛感覺誠感動。」演出結束幫一位阿嬤拍照時,她難掩興奮地分享觀後心情。我們好奇問她最喜歡哪一段演出,阿嬤瞇眼笑答說「全部都足有意思」,「原來跳舞嘛會使按呢跳,誠厲害!」

 

熱鬧人潮在燦爛的夕照中漸漸散去,民眾三兩成群拉起繡著「默島進行曲」大字的紀念毛巾拍照,也有小朋友一邊哼唱「踏跤步,展舞步」的旋律、一邊開心跳著。這是一場沒有安可的演出,但撼動人心的餘韻卻仍持續迴盪。此般熱情迴響的景況,大概只會出現於搖滾音樂祭現場,沒想到在MeimageDance舞團《默島進行曲》首站埔里——祈安三獻清醮的西壇廣場,我們也能有幸見證。

2023年12月18日,雖只是如此貼近在地的一場演出,但臺灣的表演藝術史或可記上一筆。不僅因此項計畫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「藝術未來行動專案」重點支助,也是MeimageDance舞團開始走出劇場、深入鄉里的真誠嘗試,更重要而具指標意義的是,希望進一步與地方團體共創匯演。換句話說,《默島進行曲》不只將編舞家昔日經典之作《默島新樂園》搬至廟埕露天演出,亦嘗試與宗教民俗慶典結合,「佮鄉親逐家做伙踏跤步、鬥鬧熱!」舞團總監、也是第19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老師,下了一個簡單有力的註腳。

 

臺灣人喜歡鬥鬧熱,與祭祀慶典有關的大型活動,更充滿人神同歡、跨越族群或年齡等社會界線的熱鬧氛圍。然而無論是各式陣頭或傳統表演,其實都有許多尚未被現代舞蹈(尤其是源自西方學院典範)正視的「跤步」技法,而這或許就是重建臺灣「新傳統舞蹈」的基礎元素。《默島進行曲》因此帶著全然開放的態度,將舞者身體置入廟會場景,也將不同「跤步」共融新鮮舞步。在埔里當天的演出,演出者已不只是舞團成員,還包括在地原住民青年、國小學童與民俗舞獅隊,以及原本只是「來khuànn-māi」(看一看)的圍觀民眾,都忍不住跟隨旋律一起踏跤步。

 

「這就是屬於臺灣人身體感的律動方式啊!」曉玫老師在一旁看著手舞足蹈的男女老少,像是首次實驗成功般地開心表示。為了這個「三年巡五地」的大計畫,舞團特別創作了一首饒舌風格、聽一次便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《跳出咱ㄟ臺灣步》,搭配舞者一字排開的教學示範,引導成百上千位的現場民眾放下矜持地跳起來。只見十二月午後陽光和煦、壯觀的建醮與供品長桌前,大家不分彼此、輕鬆自在地可愛共舞。難怪結束後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嚷著跟爸媽和老師說「還要跳,再跳一次!」

其實,源自庶民日常的「踏跤步」看似簡單,卻是源遠流長、文化融匯的身體記憶。也因此,以埔里為首站的舞蹈追尋與創生之旅,首先由噶哈巫/巴宰青年會與喜裂克文化藝術團,共同演繹原住民於埔里山林的先祖故事。接著溪南國小以「太鼓」這項日治時期的文化遺緒,展現臺日文化的長期交融。最後則是埔里民俗武獅隊,以閩、粵傳統儀式表演,為圓醮獻上生動活潑的祥獅獻瑞。

 

傍晚壓軸的舞團演出,在天光由橙黃轉紫紅的魔幻時刻,背景是高聳華美的醮壇與標誌醮典意象的牌樓、燈篙和醮彩,當三尊「女神」隨高臺推至廣場時,民眾莫不驚嘆仰望。而分別投射出不同時代族群景觀的各色人物接續登場,他們從裝扮、神情到肢體都牽引著目光,卻因沒有舞台界線,舞者與民眾、舞蹈與觀看的距離便都取消了。甚至,舞者還吹哨、呼喊著大家加入移動行列,偌大廣場開始進入壯觀而歡愉的集體人流。「女神」們也從魁儡機械動作,轉變為優雅如絲的擺動,進而開始與民眾熱絡互動。

 

沒有什麼比在浩浩盛典中的翩翩起舞,更能讓凡人身心的世俗性與神聖性融鑄一體了。而當編舞的敘事,從初始的壓抑、不安、拉鋸與兩難,隨著肢體對話和群眾入列,逐漸朝向明朗、開放、和解與自信,舞蹈作為生命儀式的過渡意義就能圓滿達成。

 

「跟姊姊說掰掰,然後用雙手跟媽祖拜拜,我們要走了喔!」散場已過好一陣子,這對年輕爸媽溫柔催促著依依不捨離開的小女兒。舞者握著可愛女孩的雙手,以充滿真誠感激的語氣向他們致意:「我們演出過很多場,但這一次連自己都被震撼,太感動了!」——跟隨著小女孩一家,她也轉身低頭向著醮壇,合十敬謝。

社群分享